股票加杠杆app 遭特朗普政府 “大清洗”,美国国际开发署混乱持续
近期,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成了特朗普政府的“眼中钉”——官网被下线、员工被解雇、资金遭冻结、项目被叫停。
政府效率部负责人埃隆·马斯克直接称其为“犯罪机构”,而后国务卿鲁比奥出任国际开发署代理署长,为潜在的重组做准备。
在外界看来,一系列变故的背后,透露出党争下这一独立联邦机构已被美国国务院接管的事实。
解雇、冻结、叫停
国际开发署已陷入混乱一周有余。
从今年1月底开始,该机构已有近100名高级职员被停职、数百名员工因对外援助项目冻结被解雇。
其官网从2月1日起无法访问,其在X平台上的账户也被下线。
3日凌晨,大量员工收到电子邮件,被告知天亮后不用再来上班。
4日,国际开发署官网发布通知说,从2月7日23时59分起,除少数人外,该机构在全球范围内的所有直接雇用人员将处于“行政休假”状态。
另外,数以千计的员工发现自己一夜之间失去了访问办公网站和电子邮件系统的权限;不少持外交护照、仍在海外执行公务的承包商工作突然陷入停滞。为提供缓冲时间,叫停项目原本需要提前15天通知。
据悉,美国国际开发署全球雇员超过万人,其中三分之二在海外工作。
这轮混乱始于特朗普上任后签署的一项行政命令,要求暂停所有对外援助90天,以评估项目是否与本届政府对外政策保持一致。
在此背景下,马斯克领导的政府效率部欲进入国际开发署位于首都华盛顿的总部获取机密信息,国际开发署两名安保高官还因禁止该行动遭到停职。
被特朗普政府盯上的国际开发署成立于1961年肯尼迪执政时期,是美国与世界其他地区建立联系的重要“软实力”工具之一。该机构每年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数十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框架下,“三大支柱”(国防、外交和发展)就分别由国防部、国务院和国际开发署负责主导。
向全球敲响警钟
在2023财年,美国向世界提供了720亿美元的援助。其中,国际开发署管理的资金超过320亿美元。
作为美国政府实施人道主义援助的核心机构,国际开发署业务的大量停摆让全球援助项目陷入恐慌。
“所有款项都被冻结,各组织不得不在真空中作决定。” 一名人道主义官员表示,国际开发署的承包商通常先垫付费用,再向美国政府开具账单。
孟加拉国国际腹泻病研究中心(ICDDR,B)解雇了多名从事疟疾项目的科学家;乌干达有关疟疾控制的几十个重要一线护理项目已经关停;约翰内斯堡长达20多年的“美国总统艾滋病紧急救援计划”(Pepfar)也暂停了对患者的治疗,有机构指责“美国是个完全不可靠的合作伙伴”。
古特马赫研究所(Guttmacher Institute)警告,美国暂停所有对外援助90天将导致全球逾千万女性无法获得避孕护理,8000多名女性将死于怀孕和分娩期间的并发症。
马拉维一民间社会组织警告称,大批改良种子、改善农业灌溉和气候适应性项目岌岌可危,威胁该国粮食安全。马拉维常年受极端气候影响,农业是其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美国国际开发署前官员杰里米·科宁迪克担心,特朗普政府的操作不仅搞乱了国际开发署的工作,还将动摇联合国各机构的预算,甚至威胁全球庞大的救济系统。
一项调查指出,没有美国的资助,超过一半的人道主义行业可能会在5月前关闭。
也有人指出,这暴露出各国过度依赖外部援助所呈现出的脆弱性。肯尼亚前总统乌胡鲁·肯雅塔将美国暂停援助视为一记“警钟”,敦促非洲各国优先考虑自救的方案。
不过与此同时,舆论也指出,随着国际开发署利益链扩大触及全球近200个国家,该机构沦为宣扬所谓“民主”价值的工具。
在美国认为的“不友好国家”,国际开发署会援助甚至直接建立反政府NGO组织,以便在时机成熟时煽动当地民众进行“颜色革命”或政变。
党争下的一环
目前,美国国务院已派国务卿鲁比奥出任代理署长,要对国际开发署进行审查,还可能对其进行重组。
有分析指出,这意味着国际开发署已被美国国务院接管,特朗普如愿剥夺了该机构的独立地位。
特朗普为何要对国际开发署开刀?
表面上,特朗普此举是在“美国优先”战略上,向公众表态“美国不会再盲目地使用美国人民的钱”。
不过有分析指出,“美国优先”只是一个幌子,特朗普其实另有企图。
国际开发署是美国两党常年的“党争”议题。其中,共和党主张政府对国际开发署的政策制定和资金使用施加更多控制,而民主党认为国际开发署应该是一个独立机构,有自主决策权。
在特朗普眼中股票加杠杆app,国际开发署是“民主党的天下”。控制国际开发署也只是他针对民主党实施“清洗”中的一环,目的是巩固自己的执政基础。